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医疗技术的进步,骨科疾病的患者数量将进一步增加,从而带动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这为骨科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骨科是各大医院最常见的科室之一,主要研究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生理与病理,运用药物、手术及物理方法保持和发展这一系统的正常形态与功能。骨科是医学的一个专科,专门研究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生理与病理,运用药物、手术及物理方法保持和发展这一系统的正常形态与功能。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更,骨科伤病谱有了明显的变化,例如,骨关节结核、骨髓炎、小儿麻痹症等疾病明显减少,交通事故引起的创伤明显增多。同时,骨科手术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人工关节置换术和显微外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许多以往不能治疗或难以治疗的损伤疾病获得了新的治疗机会。
根据公开发布的信息,2023年中国骨科疾病治疗市场规模约为814亿元。预计到2025年中国骨科植入耗材市场规模将达到698亿元人民币,2020~2025年的复合增速为13.72%,快于全球增速(7.42%)。全球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也在不断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515亿美元。其中,北美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区域市场,占比达到40%。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骨科医疗器械行业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大型国际厂商,凭借多年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优势占据主导地位;第二梯队是已具规模的国内企业,包括产品矩阵完善的综合型厂商以及深耕于细分领域的头部厂商;第三梯队为数量众多的小规模生产厂商,通常产品线单一,竞争力较弱。
在集采政策的影响下,外资品牌在骨科耗材市场的优势逐渐消散,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例如,在人工关节领域,国产占比从30%增长到69%;在脊柱领域,国产占比从41%增长到80%;在创伤领域,国产占比从72%增长到91%;在运动医学领域,国产占比也从20%增长到50%。
骨科行业正经历着快速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动产品的创新和升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例如,3D打印技术可以精确制造复杂形状的骨科植入物;生物可降解材料可以减少二次手术的风险;智能植入物可以通过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状况。智能化、数字化等技术的应用也在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医学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的革新,使得骨科手术更加精准、微创和可视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骨科疾病患者数量将持续增长,从而带动骨科市场规模的扩大。预计未来几年,骨科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在政策的支持和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下,国产品牌将凭借更高的性价比、更贴近本土市场需求的产品设计以及更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赢得更多市场份额。随着国内骨科植入器材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它们将通过海外并购、设立研发中心等方式加速国际化进程,提升国际竞争力。随着医学影像设备、3D打印技术、手术机器人等技术的不断发展,骨科手术将更加注重微创、可视、精准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提供。
综上所述,骨科行业市场正经历着快速的变化和发展。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竞争格局日益激烈的同时,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市场机遇也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推动。未来,骨科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并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阶段。
中研普华通过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降低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