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居民健康意识觉醒的双重驱动下,中国新风系统行业正经历从“可选消费”到“刚需标配”的质变。政策强制推动、技术迭代升级与消费需求分层形成三重增长引擎,推动行业从单一通风设备向“室内健康生态入口”转型。
一、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政策驱动:从“鼓励引导”到“强制标配”
近年来,国家层面通过多维度政策构建新风系统普及的制度基础。住建部将新风系统纳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明确要求新建住宅预留安装条件,北京、上海等地进一步将“教室新风”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并给予单台设备补贴。此外,公共建筑领域新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强制要求学校、医院等场所配置新风系统,直接催生存量市场改造需求。政策红利不仅释放了新建住宅的增量空间,更推动老旧小区、公共设施等存量市场的技术迭代。
(二)技术迭代:从“功能单一”到“智能生态”
技术突破是新风系统价值跃迁的核心动力。过滤技术方面,HEPA滤网等级从H11升级至H13,对PM2.5的过滤效率大幅提升;活性炭滤网吸附容量显著提升,甲醛去除率大幅提高。智能控制领域,AI算法的渗透使系统具备“主动服务”能力,例如通过机器学习记忆用户习惯,在特定时段自动开启强力通风模式。能效提升方面,全热交换效率大幅提升,部分项目冬季供暖能耗降低,获国际认证。此外,新风系统与空调、地暖、加湿器的集成化趋势加速,形成“中央空气系统”,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安装成本,推动产品从小户型向公寓、酒店等场景渗透。
(三)需求分层:从“基础通风”到“全屋健康管理”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消费者需求呈现显著分层特征:一线城市高端用户追求“全屋空气管理”,要求系统具备PM2.5净化、甲醛分解、温湿度调节等复合功能;三四线城市则聚焦“性价比通风”,以基础款单向流新风满足基本换气需求。后疫情时代,公共建筑领域对空气质量标准趋严,医院、学校、商场等场所的新风系统配置率显著提升,成为需求增长的新引擎。例如,某健康住宅示范项目通过“新风+地暖+中央空调”的集成方案,实现每平方米溢价,且去化速度比周边项目快。
二、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一)市场分层:外资、国产与互联网品牌“三足鼎立”
当前市场呈现差异化竞争格局:外资品牌凭借全热交换技术、高精度传感器等核心专利,长期占据高端市场主导地位;国产品牌通过“技术追赶+成本优化”策略,在中端市场形成突破,依托家电渠道优势快速渗透三四线城市;互联网品牌则通过“硬件+服务”模式切入市场,将新风系统从一次性销售转化为长期服务订阅,用户续费率高。例如,某互联网品牌推出的“空气健康管理平台”,不仅提供滤芯更换提醒、能耗分析等基础服务,还基于用户呼吸数据生成个性化健康建议,用户续费率超85%。
(二)区域分化:下沉市场成为核心增长极
区域市场呈现“东部领跑、中部崛起、西部跟进”格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因居民消费能力强、健康意识高,市场普及率领先,产品需求偏向高端化、智能化;中西部地区随着经济崛起和城市化进程推进,市场潜力逐步释放,三四线城市销量增速远超一二线城市。例如,某企业在参与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后,成功打入医院市场,相关订单增长显著。
(三)渠道变革:线上占比突破30%,工程渠道转向精细化运营
销售渠道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线上渠道(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占比从2020年的8%提升至30%,其中“90后”消费者线上购买比例达55%。工程渠道虽仍占主导,但竞争从“规模扩张”转向“服务深耕”。头部企业通过与房地产开发商、装修公司建立战略联盟,提供从设计、安装到售后的全周期服务,构建差异化壁垒。例如,某企业针对学校、医院推出“设备租赁+空气质量管理”服务,根据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收费,降低用户初期投入成本。
(一)智能化: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
未来五年,带AI算法的新风系统占比将大幅提升,通过机器学习、多参数联动实现精准调控。例如,系统可结合用户健康数据(如过敏史、呼吸频率)定制通风方案,或与智能家居设备联动,形成“室内环境调节系统”。更前沿的探索包括“空气数据服务”,通过长期监测用户室内空气质量,提供个性化改善建议,甚至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健康空气险”,形成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闭环。
(二)绿色化:从“能耗大户”到“节能先锋”
在全球“双碳”目标背景下,行业加速向绿色化转型。企业通过应用光伏技术、光热转换技术降低系统能耗,例如光伏驱动的便携式新风系统已在露营场景中实现离网运行;高效过滤材料、低噪风机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进一步推动产品能效提升。此外,行业标准升级倒逼企业优化生产流程,例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新建建筑必须配备新风系统或具备安装条件,直接推动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三)服务化:从“单一产品”到“全周期运营”
行业竞争将从设备销售转向“空气即服务”(AaaS)生态运营。企业需构建空气健康管理生态,提供数据服务、租赁服务、效果付费等增值服务。例如,某企业推出的“空气品质订阅服务”,通过定期上门检测、滤芯更换、系统升级等标准化流程,使用户续费率高。这种模式不仅提升用户粘性,更开辟了“产品+服务”的盈利新赛道。
四、投资策略分析
(一)聚焦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
尽管国产滤材、电机性能已接近国际水平,但高端芯片、传感器仍依赖进口。投资可关注具备自研能力的企业,例如掌握EC电机、石墨烯催化滤芯等核心技术的厂商,通过技术突破分享行业红利。
(二)布局新兴场景与细分市场
露营、车载等新兴场景的需求爆发,为便携式新风系统提供市场空间。投资可关注具备场景化产品开发能力的创新型企业,例如针对母婴群体开发“防污染模式”,针对养老机构推出“适老化界面”的定制化产品。
(三)关注“硬件+服务”生态型企业
随着行业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具备AI算法、物联网平台开发能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投资可关注两类企业:一是提供“硬件+数据服务”的系统集成商,例如通过空气质量大数据平台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二是深耕细分场景的服务商,例如针对学校、医院推出“设备租赁+空气质量管理”模式,降低用户初期投入成本。
如需了解更多新风系统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