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前言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竞争”的深刻转型。在居民财富结构升级、金融工具创新加速、全球化资产配置需求释放的多重驱动下,行业呈现出技术驱动、需求分层、生态协同的竞争新格局。
一、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规范与创新并重
2025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监管框架趋于完善。资管新规实施后,穿透式监管要求多层嵌套产品底层资产透明化,功能监管推动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信托计划估值核算标准统一,打破刚性兑付。跨境资管政策方面,QDLP/QDIE试点城市扩至15个,单家机构额度上限提升至10亿美元,为境内资金海外配置提供便利。与此同时,ESG投资政策持续加码,碳中和主题基金规模突破8000亿元,ESG评级纳入90%机构尽调流程,推动行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二)经济环境:财富结构与需求升级
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呈现“普惠化”与“定制化”双重特征。截至2025年,中国居民可投资资产规模突破300万亿元,其中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超千万元)数量突破300万户,定制化全球资产配置需求激增;中产群体(可投资资产100万-1000万元)规模扩大,对“固收+”“FOF”等稳健型产品需求旺盛;年轻一代(35岁以下)财富积累加速,更倾向通过智能投顾、ETF定投等低门槛方式参与市场。此外,老龄化加速推动养老金融发展,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数超6000万,目标日期基金规模年增45%,成为长期资金的重要入口。
(三)技术环境:智能化重塑行业生态
金融科技成为行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核心能力”,重塑投研、风控、客户服务全链条。例如,部分机构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财报、研报、舆情数据,投研效率提升40%以上;区块链技术通过“不可篡改的账本”提升资产交易透明度,降低操作风险;智能投顾服务覆盖率从当前的18%提升至35%,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
(一)竞争格局:头部集中与垂直突围并存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行业形成“四足鼎立”格局:银行理财子公司规模28.9万亿元,占据固收市场68%份额;公募基金规模27.3万亿元,在权益投资领域领先;私募基金规模20.8万亿元,股权投资基金占比突破60%;信托计划规模21万亿元,标品信托占比提升至45%。头部机构通过“全牌照运营”与“全渠道覆盖”构建生态壁垒,市场份额超60%,并在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中小机构则聚焦三类市场突围:一是“特色策略”,如量化对冲、宏观对冲;二是“区域市场”,如三四线城市;三是“垂直领域”,如ESG投资、养老金融。
(二)产品创新:多元化满足细分需求
市场呈现四大创新方向:
ESG投资:碳中和主题基金规模超8000亿元,通过绿色债券、碳中和基金等产品满足投资者社会责任需求。
养老金融:目标风险策略产品规模年增120%,最低持有期设置延长至3年,与个人养老金制度衔接。
另类配置:REITs扩募机制落地,物流仓储类资产收益超预期达7.2%,基础设施REITs市场规模2025年有望突破5000亿元。
跨境产品: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南向通新增产品超500只,满足投资者全球化配置需求。
(三)客户需求:分层化与个性化交织
客户需求呈现三大特征:
高净值客户:追求“定制化全球资产配置”,通过QDII、港股通等渠道投资海外股市,配置海外不动产,参与私募股权基金。
中产群体:关注“稳健收益+低波动”,“固收+”产品在中产市场的占比超40%,通过“股债搭配”平衡风险与收益。
年轻一代:偏好“数字化便捷服务+社交化投资体验”,超60%的年轻投资者通过手机APP完成投资决策,对“一键申购”“自动定投”等功能需求强烈。
(一)技术驱动:智能化与数字化深化
未来五年,技术将成为行业变革的核心引擎。人工智能驱动投研变革,通过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市场趋势,投资组合收益率较传统方法提高15%-20%;区块链技术应用于ABS底层资产穿透管理,提升发行效率40%;智能投顾服务渗透率提升至35%,推动行业从“人工经验”向“数据驱动”转型。此外,量子计算在2028年后或实现组合优化效率百倍提升,数字人民币在资管清算中的渗透率或达30%。
(二)全球化配置:跨境联动加速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加速与资本项目开放,全球化配置将成为行业核心增长极。QDII额度扩容,中资机构探索香港及东南亚市场,“一带一路”沿线资产占比有望突破20%。机构需提升“跨境投研能力”,分析海外宏观经济、行业趋势;强化“汇率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外汇远期、期权对冲汇率波动;完善“本地化服务能力”,适应海外监管要求与文化差异。
(三)养老金融:长期资金的核心来源
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广,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规模将快速增长。目标日期基金与个人养老金账户衔接,成为默认投资选项;养老目标基金在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中的配置比例预计达25%。机构需开发“基金投顾+保险”综合服务方案,提升客户黏性;同时,布局长久期资产配置,如高股息股票、长周期基建项目,匹配养老资金长期性需求。
(一)产品创新:聚焦主题工具化与跨境多元化
主题工具化:开发碳中和指数ETF、专精特新主题基金,匹配政策导向与客户需求。
跨境多元化:布局港股通增强ETF、纳斯达克100 QDII基金,分散单一市场风险。
另类资产配置:优化REITs、私募股权投资比例,捕捉基础设施、新能源等领域增长红利。
(二)数字化转型:强化智能投研与合规科技
智能投研中台:整合宏观经济、产业链数据,构建AI驱动的资产配置模型,预测精度提升至85%。
区块链+合规:应用联盟链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溯源,降低监管审计成本30%。
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五重防御机制”,包括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与模型风险管理,保障组合稳定性。
(三)全球化布局:拓展“一带一路”与离岸人民币中心
“一带一路”机遇:设立中东、东南亚区域基金,配置基建、新能源项目,目标IRR超15%。
离岸人民币中心:联动香港发行人民币计价REITs,吸引海外主权基金配置。
跨境合作:与外资机构共建投研团队,获取QDLP/QDIE双向通道资质,提升全球资产配置能力。
如需了解更多资产管理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