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交织的背景下,冰雪旅游已突破传统冬季旅游的边界,演变为集运动、文化、科技、消费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生态。中国凭借“北冰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的纵深推进,不仅实现了冰雪资源的地域突破,更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消费升级的协同驱动,推动冰雪旅游从单一业态向全产业链模式跃迁。
一、冰雪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1 资源禀赋与政策红利的双重加持
中国冰雪旅游的崛起,本质上是自然资源禀赋与国家战略意志的深度耦合。东北地区凭借长白山、亚布力等天然雪场,长期占据冰雪旅游的核心地位;华北地区依托冬奥遗产,以北京延庆、张家口崇礼为核心,构建起“冰雪+城市”的复合型旅游带;西北地区则通过乌鲁木齐天山天池、兰州黄河冰雕等特色项目,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南方城市通过室内滑雪场、冰雪主题乐园等人工场景的突破,实现了冰雪旅游的“四季化”与“全域化”。
政策层面,国家层面出台的《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等文件,不仅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供应等维度提供支持,更通过“三亿人上冰雪”目标、冰雪运动进校园等举措,培育消费习惯、扩大市场基数。地方政府则通过交通枢纽建设、旅游线路规划、跨区域协作等手段,推动冰雪旅游从“点状开发”向“网状联动”升级。例如,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建设,实现了北京与张家口在冰雪资源、客源市场、产业配套上的深度整合。
1.2 消费升级与产业融合的范式变革
冰雪旅游的消费逻辑正在经历从“观光体验”到“深度沉浸”的质变。传统滑雪、滑冰项目持续升温的同时,冰雪+温泉、冰雪+康养、冰雪+节事等融合业态成为新增长极。以长白山为例,其通过“冰雪+火山温泉”的差异化定位,将冬季旅游周期延长至全年,并衍生出冰雪摄影、冰雪婚庆等细分市场。此外,冰雪旅游与文化、教育、装备制造等产业的跨界融合,进一步拓展了产业边界。例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欧陆建筑艺术与冰雪雕塑结合,打造出世界级冰雪文化IP;冰雪装备制造业则通过国产替代与智能化升级,推动产业链向高端环节延伸。
然而,行业快速发展也暴露出结构性矛盾:区域发展失衡(东北、华北占据主导,中西部潜力待释放)、季节性波动(冬季客流集中,夏季资源闲置)、同质化竞争(部分景区依赖“门票经济”,缺乏特色IP)等问题,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性。
2.1 需求侧:消费分层与圈层裂变
冰雪旅游的消费群体正呈现“金字塔式”分层特征:顶层是高端定制客群,追求私密性、个性化与极致体验,催生出滑雪度假村、冰雪主题私人飞机等高端产品;中层是家庭亲子客群,注重安全性、教育性与娱乐性,推动冰雪乐园、冰雪研学等业态发展;底层是大众体验客群,以年轻群体为主,偏好社交化、低成本、高互动的冰雪活动,如冰雪电音节、短视频挑战赛等。
消费场景的拓展同样显著。冰雪旅游不再局限于冬季,夏季通过山地运动、户外拓展等项目实现“反季节运营”;空间上,从北方传统雪场向南方室内场馆、城市商圈渗透,形成“室内+室外”“城市+乡村”的多维布局。例如,上海“冰雪之星”综合体通过滑雪场、水上乐园、商业中心的组合,打造“一站式”冰雪消费目的地。
2.2 供给侧:资本涌入与技术赋能
资本的持续加码是冰雪旅游市场规模扩张的核心动力。据统计,近五年冰雪旅游重资产项目投资规模超万亿元,其中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占比超八成。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地方政府通过PPP模式推动基础设施升级;房地产企业以“冰雪+地产”模式开发旅游综合体;互联网企业则通过内容平台、智能设备等切入细分市场。例如,万科、融创等企业通过建设滑雪场、冰雪小镇,构建“住宿+滑雪+娱乐”的闭环生态。
技术革新则为产业升级提供关键支撑。5G、AI、VR等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如虚拟现实滑雪培训、智能滑雪装备),更优化了景区运营效率(如智能票务系统、客流监测平台)。区块链技术的引入,则通过构建诚信体系,保障消费者权益,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2.3 市场规模的扩张逻辑
冰雪旅游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本质是“政策红利+消费升级+技术赋能”三重因素共振的结果。政策层面,国家战略的持续推动与地方政策的精准落地,为行业提供了稳定的发展预期;消费层面,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与健康意识增强,催生出对高品质冰雪旅游产品的需求;技术层面,数字化、智能化工具的普及,降低了产业参与门槛,提升了供给效率。三者共同作用,推动冰雪旅游从“小众运动”向“大众消费”转型。
未来冰雪旅游将突破单一景区的限制,向“全域化”方向发展。区域层面,东北、华北、西北将通过产业集群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例如,东北地区可依托冰雪资源与工业遗产,打造“冰雪+工业旅游”示范区;华北地区则可联合京津冀,构建“冰雪+城市文化”的复合型旅游带。产品层面,冰雪旅游将与农业、健康、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冰雪+农事体验”“冰雪+康养度假”“冰雪+研学旅行”等新业态。例如,新疆阿勒泰通过“冰雪+牧民文化”项目,将传统游牧生活转化为旅游体验内容,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收益的双赢。
科技将成为冰雪旅游未来竞争的核心变量。一方面,智能装备(如自适应滑雪板、智能保暖服)与虚拟现实技术(如VR滑雪模拟器)的普及,将降低冰雪运动的参与门槛,提升体验感;另一方面,大数据与AI技术的应用,将推动产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例如,通过分析游客行为数据,景区可动态调整运营策略(如优化雪道布局、精准推送营销信息);通过智能管理系统,可实现能源消耗、设备维护的实时监控,降低运营成本。此外,区块链技术将在票务管理、诚信体系建设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提升行业透明度与信任度。
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冰雪旅游的必然选择。资源利用方面,景区将通过生态修复、植被保护等措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能源结构方面,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将降低碳排放;产品设计方面,低碳出行、环保住宿等理念将深度融入旅游服务。例如,长白山景区通过推广电动接驳车、建设零碳酒店,打造“绿色冰雪”标杆;张家口崇礼则通过“冰雪+光伏”项目,实现能源自给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此外,行业标准的完善与监管力度的加强,将推动冰雪旅游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中研普华通过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降低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