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炼油行业转型的关键期,在“双碳”目标约束下,行业面临新能源替代冲击、环保政策趋严、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同时也迎来炼化一体化升级、绿色技术突破、产业链延伸的战略机遇。
一、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双轮驱动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炼油行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炼油行业单位产品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25%。202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严控新增炼油产能、推进炼厂改造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等具体措施。例如,要求新建炼油项目常减压装置规模不低于1000万吨/年,能效需达到标杆水平,环保需满足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A级指标。
同时,政策引导行业向化工新材料领域延伸。《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推动产能向沿海基地集中,严控新增炼油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例如,2025年前需依法依规淘汰200万吨/年及以下常减压装置,推动中小型炼厂向科技型、特色化方向发展。
(二)经济环境:需求结构升级与区域梯度发展
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但化工新材料需求与经济增长质量关联度更高。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导致汽油需求增速放缓,预计2025-2028年汽油需求达峰,柴油消费已进入平台下行期,而航空煤油、生物燃料等需求持续增长。例如,航空煤油需求年均增长9.5%,与区域文旅产业升级形成联动。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区域市场呈现“东部优化、中西部崛起”格局。东部沿海地区依托港口优势和成熟产业链,聚焦高端化工品生产;中西部地区利用资源禀赋,通过新建大型炼化项目实现产能跃升。例如,河南规划到2030年建成3套千万吨级炼厂,总产能达1.2亿吨/年,成为全国重要炼油中心之一。
(三)技术环境:三大方向定义未来竞争
高端化技术:重质原油轻质化、催化新材料、分子炼油等技术提升轻油收率,实现“减油增化”。例如,通过优化催化裂化工艺,轻油收率可提升1%-3%,综合能耗降低1-2千克标准油/吨。
绿色化技术:碳捕集与封存(CCUS)、绿氢炼化、生物航煤等技术逐步落地。预计到2030年,国内炼厂碳捕集规模可达500万吨/年,相关设备市场规模突破200亿元。
智能化技术: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技术重构生产模式。例如,千万吨级石化企业通过实时优化技术,可减排二氧化碳2万-4万吨/年,年提升经济效益3000万-8000万元。
(一)市场集中度提升与头部企业主导
中国炼油行业CR5(前五企业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52%提升至2025年的65%,其中中石化、中石油合计掌控40%的基础炼油产能。头部企业通过“技术+产业链”双轮驱动,在高端聚烯烃、碳纤维原丝等领域实现突破。例如,中石化在湖北新建的千万吨级智能炼厂采用CCUS技术,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00万吨。
民营企业通过灵活的市场策略和成本控制能力,在特色化工品领域快速成长。例如,恒力石化依托大型基地优势,在化工板块表现突出,机制灵活成为其核心竞争力。外资企业则依托技术优势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聚焦高端市场和技术合作。
(二)差异化竞争策略与细分市场崛起
纵向一体化:国有巨头推进“减油增化”,加大对化工新材料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例如,中石油通过优化催化裂化工艺降低能耗20%,同时布局高端聚烯烃、可降解塑料等新材料领域。
横向特色化:中小型炼厂聚焦细分市场,发展废塑料化学回收、生物航煤等循环经济模式。例如,部分地方炼厂通过技术改造提升航空煤油生产能力,以满足国内航空业增长需求。
国际化布局:头部企业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拓展海外市场。例如,中石化与俄罗斯、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项目保障原料供应稳定,同时在东南亚建设成品油分销网络,分散地缘政治风险。
(一)供给端:结构性过剩与高端短缺并存
传统燃料型炼厂占比逐步下降,炼化一体化项目成为主流。预计到2030年,炼化一体化产能占比将超70%,通过将炼油与化工生产深度融合,实现原油资源的高效利用。然而,高端化工原料如特种工程塑料、电子化学品等仍依赖进口,技术壁垒亟待突破。
生物基树脂与可降解材料产能快速扩张,但需警惕低端产能过剩风险。例如,2025年PBAT/PBS产能规划超1000万吨,但部分项目因技术不成熟面临开工率不足问题。头部企业通过布局生物质原料、化学回收技术,构建从原料到产品的全产业链优势。
(二)需求端:新兴领域驱动与消费升级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重塑成品油消费结构,但航空煤油、生物燃料等需求持续增长。例如,生物柴油年产量有望从2000万吨增长至5000万吨,合成燃料产能从1000万吨扩展至3000万吨。
下游行业需求变化直接传导至炼油行业。例如,5G通信推动液晶聚合物(LCP)树脂市场规模扩张,其低介电损耗特性成为高频覆铜板的核心材料;绿色包装领域对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的需求爆发,推动企业加速布局PLA、PBS等生物基材料。
(一)技术趋势:高端化、可持续化与数字化同步
高端化:通过共聚改性、纳米复合等技术,提升树脂的力学性能、热性能与电性能,满足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等高端场景需求。例如,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拓展,推动树脂行业与高端装备制造深度绑定。
可持续化:生物基树脂市场份额将大幅提升,化学回收技术带动再生树脂市场规模增长。企业通过碳足迹认证、绿色产品标识提升市场溢价能力。例如,金发科技在车用改性塑料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并前瞻性布局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特种工程塑料及废旧塑料循环利用业务。
数字化:AI赋能新材料研发、智能制造优化生产能耗与产品质量。例如,万华化学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优化MDI生产流程,将定制化产品交货周期缩短至72小时;机器学习算法实时调整固化剂配比,使批次稳定性提升30%。
(二)市场趋势:细分化与全球化并行
细分化:面向无人机螺旋桨加工、低空经济等新兴赛道的专用树脂需求涌现。例如,医用级聚碳酸酯、PEEK等材料在骨科植入物、药物缓释载体等领域的应用拓展,推动企业通过定制化开发抢占利基市场。
全球化:头部企业通过“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和海外市场拓展,提升全球影响力。例如,中石化在沙特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利用当地低成本原料和税收优惠政策,构建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
(一)细分赛道投资机会
高端专用料:聚焦LCP、PEEK等尖端材料,以及光伏背板用POE、锂电池隔膜用PE等新能源领域。例如,联泓新科在EVA光伏料领域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通过技术合作与产能扩张巩固领先优势。
绿色材料:布局生物基聚酰胺(如PA56)、可降解塑料及树脂循环利用技术。例如,新疆蓝山屯河通过生物降解塑料技术突破,成为全球PBAT主要供应商之一。
智能化改造:投资智能传感器、数字孪生系统等智能制造设备。例如,恒力石化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生产数据自动采集率大幅提升,优化生产流程和资源利用效率。
(二)风险防控策略
原材料价格波动:通过期货套保、原料替代等技术手段对冲国际油价波动风险。例如,荣盛石化通过布局中东原油长期供应合同,降低原料成本波动影响。
环保合规压力:将ESG理念融入战略核心,加大环保投入以满足排放标准。例如,中化国际通过建设CCUS设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避免因环保不达标导致的停产风险。
国际贸易摩擦:加强国际合作,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例如,桐昆股份通过在东南亚建设生产基地,规避欧美贸易壁垒,提升全球市场份额。
(三)战略转型建议
技术卡位:投资催化剂技术、聚合工艺等核心技术研发,构建专利壁垒。例如,万华化学通过自主研发光气化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为全球MDI龙头。
产业链协同:与下游客户共同研发定制化产品,提供“材料解决方案”。例如,金发科技与家电企业合作开发耐候性改性塑料,提升产品附加值。
国际化布局:在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建设生产基地,贴近终端市场需求。例如,恒力石化计划在印尼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利用当地低成本劳动力与税收优惠,提升国际竞争力。
如需了解更多炼油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