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肽药物是指通过化学合成、基因重组或从动植物中提取的具有特定治疗作用的多肽,通常由10-50个氨基酸组成。它们在治疗复杂疾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如高活性、强选择性、低副作用等。多肽药物可分为内源性生物活性肽和外源性生物活性肽,即人体内存在的天然生物活性肽与人体外的肽类物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多肽市场结构多元化,包括原料药生产、药物研发、制剂生产、销售及服务等环节。其中,原料药生产是基础,为下游制剂生产提供关键原料;药物研发则是创新的源泉,推动市场不断向前发展;制剂生产企业将原料药加工成成品药,满足临床需求;销售和服务环节则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
多肽药物市场规模稳健增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全球多肽药物市场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568亿美元上升至2020年的628亿美元,年复合增速2.6%。预计2023年将达到795亿美元。中国多肽类药物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从2016年的435亿元上升至2020年的587亿元,年复合增速达到了8%,远远超过了全球增速,未来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预计2023年达到904亿元。
截至2023年1月,全球已上市多肽药物约180种。国际上的多肽药物主要分布在7大疾病治疗领域,包括罕见病、肿瘤、糖尿病、胃肠道、免疫、心血管疾病等,其中罕见病、肿瘤和糖尿病是拉动多肽药物市场的三驾马车。随着多肽结构修饰与化学改造方法迭代,包括肽链骨架的改造,以及引入脂肪酸、聚乙二醇、蛋白融合等进行修饰优化,叠加新靶点开发、新适应症拓展以及剂型优化,为多肽药物市场空间带来新增量,未来多肽药物市场空间有望持续扩大。
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分析
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已过半。世界肥胖地图预测中国在2035年有18%的成年人BMI≥30kg/㎡,达到肥胖。2020-2035年成人肥胖的年增长率高达5.4%,儿童肥胖年增长率高达6.6%,2035年超重对国家GDP的影响为3.1%。近年来,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致死率高达90%,而超重/肥胖是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亟需引起关注。
2035年全球近40亿人受到肥胖影响,肥胖患者患病率将达到24%,全球GLP1管线(减重药物管线)已破百,国内已有20多家公司启动了GLP1生物类似药的在研项目,其中九源基因以及齐鲁制药等公司已将产品推至II期临床。
目前,中国多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全球多肽产业的重要力量。国内多肽药物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推动了市场的快速增长。同时,随着多肽在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加。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多肽市场将保持稳健的增长势头。
中国多肽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外企业纷纷布局。国内企业在原料药生产、制剂加工等方面具有成本优势,但在高端药物研发方面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为提升竞争力,国内企业正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如果企业想抓住机遇,并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发挥最佳作用,那么我们推荐您阅读我们的报告。我们的报告包含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风险和机遇。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正确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获得领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