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与中国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正通过制度创新与产业协同释放发展动能。珠海市作为大湾区“澳珠极点”核心城市,依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港珠澳大桥等战略平台,在“十五五”期间迎来“深中通道通车+合作区政策深化”双重红利。
一、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区域协同效应全面释放
珠海依托港珠澳大桥的“黄金通道”效应,构建起“横琴核心+东部科创带、西部制造带、海洋经济带”的空间布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通过“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监管模式,形成“澳门研发+珠海制造”“澳门平台+珠海服务”的协同生态,吸引超200家澳门企业入驻。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基础设施的建成,打通珠江口东西两岸要素流动通道,珠海与深圳、广州形成“深圳科技+珠海制造”的跨城创新网络,推动产业链接效率显著提升。
(二)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成型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珠海已形成“4+3”产业体系,即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家电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海洋经济为支撑的优势产业。在集成电路领域,珠海聚焦高端芯片设计与先进封装测试,粤芯珠海基地、炬芯科技等项目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生物医药产业依托横琴“药谷”聚集超200家企业,形成“创新药研发+高端制剂生产+医疗服务”的全链条布局;海洋经济领域,珠海在深海养殖装备市场份额占全国半数以上,海洋工程装备实现从研发设计到总装制造的完整覆盖。
(三)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
珠海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06%,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前列。横琴科技集群首次跻身全球创新百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暨南大学珠海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落地,支撑产业创新生态。2025年,珠海预计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30家,重大科研成果如类脑超算系统、自主A3复印机等实现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核心动能。
二、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国家层面赋予珠海“建设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与“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样板”使命,横琴合作区“免税岛”政策扩容、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新定位深化落实,为珠海提供制度型开放机遇。广东省支持珠海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出台专项政策推动应用场景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珠海地方政府通过“以投代引”模式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直投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强化政策与资本协同效应。
(二)区域竞争格局重塑
深圳、广州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在科创与金融领域形成先发优势,但土地资源约束趋紧。珠海凭借仅33%的土地开发强度、工业用地成本仅为深圳1/5的“成本洼地”优势,承接深圳科技企业生产基地外迁,形成“研发-制造”跨城协作模式。同时,珠海通过广珠澳高铁、珠海机场扩建等基建项目,提升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强化与大湾区城市群的互联互通。
(三)全球产业链重构机遇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低空经济、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爆发式增长,RCEP与“一带一路”深化拓展开放合作空间。珠海依托横琴合作区的国际化窗口,推动创新药“港澳研发、珠海生产、全球销售”模式落地,并通过“粤车南下”政策提升港珠澳大桥通关效率,促进区域旅游消费增长。此外,珠海在海洋新能源、深海养殖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助力其融入全球绿色产业链。
(一)集成电路:从设计到封测的全链突破
珠海聚焦高端芯片设计环节,炬芯科技、全志科技等企业推动国产芯片替代,但封装测试环节仍存在短板。未来需通过粤芯珠海基地等项目补齐先进封装能力,同时加强与深圳、广州的协同创新,共建跨区域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横琴合作区可探索“离岸创新”模式,吸引国际人才参与芯片研发,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二)生物医药:横琴“药谷”的国际化路径
横琴“药谷”依托澳门国际化窗口,构建“创新药研发+临床试验+生产制造”生态体系。珠海需完善CDMO平台、临床试验机构等配套设施,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此外,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推动国际创新药械在珠海先行先试,加速成果转化。生物医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成为新趋势,AI辅助药物研发平台可显著缩短新药上市周期。
(三)海洋经济:深海养殖与新能源双轮驱动
珠海计划建设国家级深远海养殖示范区,通过智能化养殖工船、抗风浪网箱等技术突破,实现从近海养殖向深远海拓展。海洋新能源领域,珠海聚焦海上风电、潮汐能开发,推动“风电+养殖”立体化利用模式。南方海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将聚焦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推动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技术产业化,形成“科研-转化-生产”闭环生态。
四、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技术融合催生新业态
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技术深度融入产业场景。例如,AIoT智能熏制系统可降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耗,基因编辑技术可培育高附加值海洋生物品种。珠海将通过“云上智城”建设,上线算力调度平台,引育超40家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推动技术普惠性提升。
(二)绿色低碳成为发展底色
珠海在海洋经济领域注重生态修复与产业开发并重,推动渔业碳汇纳入全省碳交易体系。能源领域加速清洁能源替代,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建筑行业推广装配式建造技术,新建项目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助力城市碳减排。
(三)制度型开放深化区域协同
珠海与横琴合作区探索“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推动粤澳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通过“跨境信用服务平台”实现企业信用互查互认,便利港澳专业人士跨境执业。此外,珠海与深圳、广州共建跨区域产业链和创新生态,形成“研发-制造-市场”协同网络,提升大湾区整体竞争力。
(一)聚焦高潜力赛道
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创新药、海洋新能源等领域具有长期增长潜力,建议优先布局。同时,关注低空经济、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通过早期投资分享技术红利。
(二)布局区域协同项目
参与深中通道、广珠澳高铁等基建项目,提升区域联通效率。投资珠海与横琴合作区的跨境合作平台,享受政策红利与市场扩容机遇。此外,关注“深圳科技+珠海制造”跨城协作项目,降低研发成本并快速占领市场。
(三)关注风险与合规
投资需关注政策变动风险,如横琴合作区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跨境数据流动规则的变化等。技术迭代风险方面,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更新快,需持续投入研发以保持竞争力。市场培育风险方面,海洋经济等新兴赛道需长期投入,建议通过政府引导基金降低投资风险。
如需了解更多珠海市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