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次!中国月度用电量首破万亿大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国家能源局8月21日对外发布了7月全社会用电量,达1.0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比十年前翻了一番,相当于东盟国家全年的用电量。从分产业用电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2%;第二产业用电量59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第三产业用电量20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0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0%。
2025年1~7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586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为54703亿千瓦时。从分产业用电看,第一产业用电量8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8%;第二产业用电量3740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第三产业用电量112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91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6%。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石与能源革命的核心战场,中国电力行业正经历百年未有的深刻变革。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的双重驱动下,行业已突破传统发电、输配电的线性框架,向清洁化、数字化、市场化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生态加速演进。从化石能源的存量优化到可再生能源的增量突破,从单一能源供给到综合能源服务的转型,电力系统形态及运行特性日趋复杂,对系统支撑能力、调节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电力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跨越,新能源成为增量市场的绝对主力,数字化技术全面重塑运行范式,市场化改革纵深推进,共同勾勒出中国电力行业在全球能源变革中的引领者姿态。
1.1 电源结构深度调整,清洁能源主导增量市场
中国电力行业正以双碳目标为指引,加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非化石能源发电凭借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势,已成为电力增量市场的绝对主力,风电、太阳能发电在新增装机中占据核心地位。随着技术成熟度提升,新能源发电成本持续下降,经济性优势进一步凸显,推动其从补充能源向主力能源加速转型。传统能源则通过灵活性改造、超低排放升级等路径实现存量优化,与新能源形成多能互补的电力供给体系。与此同时,储能、氢能等新兴技术与新能源基地建设深度结合,构建起“风光储氢”一体化的产业格局,有效缓解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与波动性挑战。
1.2 需求侧结构性变革,新兴产业激发用电新动能
电力消费结构正从工业主导向多元协同转型,第三产业与居民用电占比持续提升,反映出经济转型升级的鲜明趋势。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成为用电增长的核心引擎,其中新能源汽车、光伏设备、风机制造等高端制造领域用电需求高速增长,彰显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特征。新型基础设施的普及进一步催生新增长点,5G基站、数据中心、充电桩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用电量保持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产业的爆发式发展,推动电力需求从“稳定型”向“弹性型”转变,对需求侧响应机制与电力系统灵活性提出全新要求。
1.3 数字化技术全面渗透,重塑行业运行范式
电力行业正通过数字孪生、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全链条升级。在发电环节,智能巡检系统通过无人机与机器人替代人工,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测与故障快速处置;输配电环节依托柔性直流输电技术解决新能源大规模并网与远距离输送难题,智能电网通过物联网与边缘计算技术实现源网荷储协同优化;用户侧则通过虚拟电厂聚合分布式资源,需求响应机制激发用户侧灵活性,推动电力消费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与安全水平,更催生了综合能源服务、碳资产管理等新业态,拓展了行业价值边界。
2.1 区域市场分化加剧,协同发展格局初现
中国电力市场呈现显著的区域分化特征,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水平共同塑造了差异化的产业布局。传统能源富集地区通过技术改造与产业链延伸,推动化石能源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新能源资源丰富地区则依托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打造“新能源+储能”的产业集群;东部负荷中心地区凭借经济优势,加速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建设,推动终端用能电气化转型。区域间通过特高压输电通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跨区跨省电力交易规模不断扩大,“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协同格局持续深化,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奠定基础。
2.2 市场化改革纵深推进,价格机制逐步完善
电力市场化改革正从量变走向质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显著增强。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化交易,绿电、绿证交易规模快速扩张,反映实时电力供需的价格机制基本建立,为新能源消纳提供了市场化保障。售电侧改革持续深化,多元主体参与竞争,传统发电企业、新能源企业、互联网企业等竞相布局售电业务,推动服务模式从单一购售电向综合能源服务延伸。市场化机制的完善不仅激发了行业活力,更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电源结构优化与用户侧节能提效,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2.3 产业链重构:从线性链条到生态协同
电力产业链正从传统的“发电-输配电-用电”线性结构,向多主体协同的生态系统转型。上游设备制造环节经历国产替代与技术升级双重变革,已掌握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大型海上风机等核心装备制造能力,钙钛矿光伏电池、液流电池储能等前沿技术加速商业化。中游输配电环节通过数字电网建设提升资源配置能力,智能变电站、柔性输电设备等技术广泛应用,保障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下游用户侧则从被动消费向主动参与转变,虚拟电厂、分布式能源、需求响应等新模式蓬勃发展,推动电力系统从“源随荷动”向“源荷互动”升级。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当前,中国电力行业的转型与变革已进入深水区,清洁化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重塑了行业发展逻辑,市场化改革与产业链重构则为产业生态注入新活力。然而,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电力系统形态日趋复杂,以及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非传统隐患增多,行业仍面临系统调节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区域协同机制待完善等挑战。未来,如何在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前提下,加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现新能源的全额消纳与系统的灵活高效运行,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命题。这不仅需要技术创新的持续突破,还依赖政策机制的协同保障与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共同推动中国电力行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3.1 新能源成为电力系统主体,多能互补格局深化
未来,新能源将延续高速增长态势,在电源结构中的占比持续提升,逐步成为电力系统的主体电源。风电、太阳能发电将向深远海、荒漠、分布式等多元场景拓展,技术路线持续迭代,钙钛矿光伏、漂浮式海上风电等前沿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储能技术迎来规模化发展机遇,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与新能源形成“时空互补”;氢能则在长时储能、工业脱碳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电力-氢能-工业”跨领域协同。传统能源将进一步向灵活性调节电源转型,通过与新能源、储能的深度协同,构建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电力供给体系。
3.2 数字化与智能化全面渗透,构建智慧电力系统
数字技术将从辅助工具升级为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撑,推动行业向智能化、无人化转型。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电力系统全要素、全流程的数字化映射,支持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仿真与优化决策;人工智能深度应用于负荷预测、故障诊断、调度优化等关键环节,提升系统运行效率与安全水平;区块链技术保障电力交易、碳交易的数据真实性与安全性,推动市场化交易向精细化、智能化发展。边缘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实现海量终端设备的实时连接与数据交互,构建“云-边-端”协同的电力物联网体系,为源网荷储协同、需求侧响应提供技术支撑。
3.3 市场化改革全面深化,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电力市场化改革将向纵深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多元化、交易品种多样化、价格机制灵活化成为主要特征。分时电价、尖峰电价等机制全面推广,引导用户错峰用电,提升系统负荷率;容量成本回收机制逐步完善,保障电源投资积极性;绿电、绿证与碳市场深度联动,通过价格信号激励新能源发展与消费。跨省跨区交易壁垒进一步破除,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分布式能源、微电网等主体通过虚拟电厂等模式参与市场交易,激发用户侧灵活性资源价值。
3.4 产业链协同创新加速,培育新兴产业生态
电力产业链各环节将从竞争走向协同,构建“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应用落地-商业模式”一体化的创新生态。上游设备制造环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实现高端轴承、IGBT芯片等“卡脖子”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中游输配电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提供“电、热、冷、气”多能协同服务;下游用户侧则涌现出虚拟电厂运营商、能源管理服务商等新兴主体,推动能源服务向个性化、定制化升级。同时,电力行业与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深度融合,催生“光储充”一体化、建筑光伏一体化、绿电制氢等新业态,形成跨行业协同的能源消费新模式。
想要了解更多电力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