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药食同源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趋势
理念源于《黄帝内经》“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的养生哲学,其核心是通过日常饮食实现疾病预防与健康维护。消费端呈现“全民养生”特征。调研显示,90%的90后具备养生意识,超半数已将行动付诸实践。年轻群体不再满足于传统保健品,而是追求“高效、便捷、悦己”的养生方式。
一、市场深度调研:需求分层与场景创新并行
1. 需求分层:从“治病”到“治未病”的范式转变
消费者对药食同源产品的需求已突破单一功能诉求,向“预防-调理-养护”全周期管理延伸。调研显示,补气血、养肝护肝、助眠是三大核心需求,但细分场景差异显著:
职场人群:偏好提神醒脑、缓解压力的产品,如黄芪+牛磺酸复合饮品、灵芝孢子粉胶囊;
银发群体:关注慢性病辅助治疗,如低GI黄芪饼干、决明子大麦饮;
女性消费者:注重美容养颜与内分泌调节,阿胶糕、当归口服液等产品复购率高;
年轻群体:追求“朋克养生”,即食黄精、葛根软糖等零食化产品更受欢迎。
2. 场景创新:从“餐桌”到“生活场域”的渗透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显示,药食同源产品正突破传统食用场景,融入更多生活化触点:
餐饮渠道:同仁堂将枸杞、阿胶融入中秋月饼,限定款上线3分钟售罄;云南推出“药膳养生之旅”,将茯苓鸡汤、山药排骨汤等预制菜与旅游结合,丰富消费体验;
零售终端:京东七鲜货架上的“中式养生水”达20余种,涵盖红豆薏米水、桂圆红枣茶等品类;盒马鲜生上线即食药膳粥、微波炉加热滋补汤料,使“药补”融入早餐、通勤等高频场景;
社交空间:上海、北京等地涌现“养生酒馆”“药膳餐厅”,提供枸杞咖啡、黄精拿铁等创意饮品,将药食同源转化为社交货币。
二、未来发展趋势:产业升级与全球化布局并进
1. 技术深化:从“标准化”到“精准化”的跃迁
未来三年,药食同源行业将进入技术驱动期。智能加工技术如3D打印可实现成分分层释放,延长功效持续时间;纳米技术将提升药物生物利用率,增强吸收效果;合成生物学技术实现人参皂苷、黄芪多糖等活性分子的异源表达,突破资源限制。此外,AI算法将优化配方设计,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反馈,实现产品快速迭代。
2. 场景拓展:从“低频消费”到“高频刚需”的转型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显示,药食同源产品将深度融入医疗、旅游、文化等领域:
医疗场景:与医院、体检机构合作开发术后滋补套餐、慢性病辅助食品,如针对糖尿病患者开发低GI黄芪饼干,针对化疗患者推出提升免疫力的灵芝孢子粉饮品;
文化场景:通过动漫、游戏等年轻化载体传播药食同源文化,如开发“神农尝百草”主题手游,在关卡中融入药材知识问答,实现文化渗透与品牌传播的双重效果;
国际场景:联合WHO、ISO等国际组织,推动人参皂苷、枸杞多糖等成分的全球认证,为产品出海扫清壁垒;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拓展海外市场,如美国市场枸杞、人参销售额过去两年增长显著。
3. 全球化布局:从“中国智慧”到“世界共享”的跨越
随着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深化,药食同源产品正成为中华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东阿阿胶启动《四海中医》全球见面礼,通过纪录片、文化展览等形式,向世界讲述中医药故事;同仁堂在海外开设养生中心,提供针灸、推拿、药膳等综合服务,增强文化认同感。未来,中国药食同源企业将通过并购海外品牌、建立本地化生产基地等方式,加速全球化布局,让“治未病”的东方智慧惠及更多人群。
2025年药食同源行业正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政策红利释放、消费需求升级、技术创新突破,共同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未来,随着技术深化、场景拓展、产业协同与全球化布局的推进,药食同源将不仅是一种养生方式,更成为连接健康、文化与经济的桥梁,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中国方案。
了解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同时,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